高原地形复杂、气候恶劣,低气压、低氧、寒冷、风沙、紫外线辐射等多种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、生化代谢以及劳动能力均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〔1〕。高原地区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,大批救援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,将面临高原反应甚至重症高原病的威胁,而且由于救灾任务紧迫、工作繁重,救援人员大多处于极度疲劳状态,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,延缓救援及灾区重建进度。如何提高救援人员的耐缺氧能力,改善其劳动作业能力,减轻疲劳,对高原地震灾害的救援及后期的援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。笔者以“4·14”玉树地震武警某部30 名救灾官兵为对象,调查抗震救灾官兵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,并观察服用具有抗缺氧功能的藏天露泡腾饮片对疲劳程度的影响,为提高高原地区救灾人员的劳动能力,减轻高原病的发生积累经验。
1 对象与方法
1.1 调查对象
武警某部30 名官兵,均为汉族健康男性,平原出生,年龄17~25 岁,平均20.3 岁,军龄1~3 年,2010年4 月15 日从海拔800 m 的驻地乘汽车进驻玉树灾区( 海拔3700 m) ,抗震救灾中的任务主要是清理废墟、抢险救人,每天在灾区工作12~14 h,劳动强度较大。
1.2 方法
30 名受试者在到达高原后第10 d 开始服用藏天露泡腾片,5 片/d,加入1000 ml 矿泉水中饮用,连用2d,让班长监督泡腾片的服用情况。采用自身对照方式,以班( 11 人/班) 为单位,对受试者的疲劳状况和高原反应情况进行群体问卷调查。在服用藏天露泡腾片前( 进入高原第10 d) 和服用2 d 后( 进高原第12 d) ,每人填写调查表。服用泡腾片前共发放33 份,收回合格问卷32 份; 服用泡腾片后发放32 份,收回合格问卷30 份。符合前后自身对比的问卷30 套,合格率91%。
1.3 调查指标及判断标准
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和分析项目,一般项目有: 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民族、单位、驻地、到达玉树时间、是否到过高原、兵龄。分析项目包括两个部分,第一部分包括第1~14 项调查,为疲劳程度的调查,参考Chalder 等〔2〕制定的疲劳量表制定: ( 1) 是否经常感到疲劳; ( 2) 想要多休息; ( 3) 感到困倦、昏昏欲睡; ( 4) 每天不想工作; ( 5) 继续工作1 ~ 2 h 感到虚弱; ( 6) 生活、工作缺乏活力; ( 7) 感到肌肉无力; ( 8) 自己感觉虚弱; ( 9) 思想集中有困难; ( 10) 不能清晰思考问题; ( 11) 经常不自觉讲错话; ( 12) 运用正确的字词比较困难; ( 13) 记忆力减退; ( 14) 对自己习惯做的事失去兴趣。 疲劳的评定标准为: 轻度疲劳: 在1~14 项中有2~4 项者; 疲劳: 在1~14 项中有≥5 项者。第二部分包括第15~33 项调查,参考了《急性高原反应诊断与处理原则》军标( GJB1098-91) 中对高原反应的判断标准,对出现的症状进行评分,并对高原反应进行分度诊断。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,视其严重程度将头痛分为4 度,计1、2、4、7分。呕吐分为3度,计2、4、7 分,其他症状如头昏、恶心、心慌等各计1 分。首先根据头痛或呕吐的程度,其次根据症状与体征评分的总计分,将急性高原反应分为: ( 1) 基本无反应: 总计分1~4 分; ( 2) 轻度反应: 头痛( + ) ,呕吐( + ) ,或总计分5~10 分; ( 3) 中度反应: 头痛( ++ ) ,或呕吐( ++ ) ,或总计分11~15 分; ( 4) 重度反应: 头痛( +++ ) ,或呕吐( +++ ) ,或总计分16分以上。
2 结果
官兵进入玉树10 d 后,高原反应发生率为33.3% ( 10例) ,其中轻度高原反应26.3%( 8 例) ,中度高原反应7% ( 2例) ,无高原反应66.7%( 20 例) 。
官兵进入玉树10 d 后,感觉疲劳者为83.3% ( 25 例) ,其中感觉明显疲劳者占50% ( 15 例) ,轻度疲劳33.3% ( 10例) ,无疲劳者16.7%( 5 例) 。服用泡腾片2 d 后,感觉疲劳者为70%( 21 例) ,其中感觉明显疲劳者占40% ( 12 例) ,轻度疲劳30%( 9 例) ,无疲劳者30%( 9 例) ,见表1。
表1 服用泡腾片对高原抗震救灾官兵疲劳状况调查[例( %) ]
时间 |
n |
明显疲劳 |
轻度疲劳 |
无疲劳 |
疲劳 |
服用泡腾片前 |
30 |
15( 50. 0) |
10( 33. 3) |
5( 16. 7) |
25( 83. 3) |
服用泡腾片后 |
30 |
12( 40. 0) |
9( 30. 0) |
9( 30. 0) |
21( 70. 0) |
3 讨论
平原人在短时间内从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到达海拔相对较高地区,不能马上适应缺氧环境,极易发生高原反应。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于进驻高原后数小时或1~3 d 之内,一般经过3~10 d 高原适应,症状逐渐消失。如果处理不当,在过度体力活动、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作用下,中度、重度高原反应可进一步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,危及生命〔1〕。高原反应发生率与进驻高原的海拔高度、进入高原的方式和速度,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心理状况、身体状况等都有关系。“4·14”玉树地震最高震点达到海拔4400 m,由于很多救援人员来自平原地区,达地震现场后,一方面要紧张施救,劳动强度大,另一方面,还面临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,因此,很多到达玉树的救援人员从震后第2 d 开始,陆续出现高原反应症状。本调查发现,官兵进驻高原10 d后仍有33. 3%的高原反应发生率,其中26.3%为轻度高原反应,2例( 7%) 为中度高原反应,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大部队急进高原高原病发病情况相比,发病率较高、持续时间长,提示可能由于救灾工作繁重,体力劳动负荷较大,延缓了机体对高原的适应; 2例中度高原反应患者均感到极度疲劳,说明也有可能由于超负荷的劳动,疲劳加重了机体对缺氧的反应,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症状。
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劳动能力和工作效率有严重的影响,海拔越高,劳动能力降低越明显; 另外,随着海拔的升高,机体缺氧愈加明显,而劳动又增大耗氧,使缺氧更为加重。在高原习服一定时间后,劳动能力有所恢复,但仍明显低于平原水平。人的劳动能力、疲劳出现的早晚和强弱程度以及疲劳恢复的快慢与人体营养、人的机能及机体调节能力有关。调查发现,30 名官兵中感到疲劳的有15 名,占50%,轻度疲劳者10 名,占33.3%,无疲劳感觉者只有5 名,占16.7%。在地震灾区救援中,时间就是生命,救援人员休息与睡眠的不足,很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,例如晕眩、呼吸困难、胃痛、紧张、无法放松等,引起极度疲劳的感觉; 救灾任务紧急,劳动强度大,官兵每天高强度的工作12 ~ 14 h,引起严重的躯体疲劳症状,加上救灾过程中碰到的惨烈场面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较大,这些均会引起极度的疲劳感觉。同时,高原地区发生的地震救援,由于缺氧、寒冷等因素的复合作用,可能会加重疲劳的程度。
已有研究表明,采取适当的营养措施可以达到减轻高原反应,增强高原适应能力,改善高原劳动能力的效果〔3〕。笔者根据人体营养需要以及高原营养代谢特点,设计并生产了旨在改善高原人群能量代谢状况,提高高原环境适应能力的茶泡腾饮片〔4〕。在此次玉树地震救援官兵中使用2 d 后,感觉疲劳者占40% ( 12 例) ,轻度疲劳30% ( 9 例) ,无疲劳者30%( 9 例) 。虽然服用前后疲劳的发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,推测与本组样本量较小有关。因为理论上讲,官兵参加救灾时间越长,疲劳的程度及发生率应该越高。而从本次调查结果看,与之相反,说明该饮片可明显改善高原反应的发生,减轻了救援官兵的疲劳程度。
综上,在高原地区的地震救灾中,由于高原缺氧、寒冷等特殊的自然环境,复合地震救灾高强度、高负荷的体力劳动,加上灾区惨烈场面等刺激导致的精神压力过大,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的发生可能在持续1 w 以上还将继续存在,同时,救援人员身体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中,利用泡腾饮片等功能性饮品,可明显改善高原反应的发生,减轻了救援官兵的疲劳程度。
本文转自:《西南国防医药》2011 年6 月第21 卷第6 期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